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这是我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我看的第一部贝拉·塔尔。
电影上映于2000年,拍摄历经四年,动用了近六百名非专业群演,以及7个摄影师。全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共145分钟,39个镜头(但我看的时候只数出来36个)
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匈牙利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奇异之处在于,里面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鲸鱼和特邀嘉宾王子。自从马戏团来到,镇子上的气氛变得压抑无比:抢劫,强奸,盗窃……人们整晚都只敢呆在家里。最终,在王子的教唆下,一场暴乱发生了,人们冲上街头,宣泄愤怒,最终又在沉默中沦为暴乱的牺牲品。而两位主要人物,邮递员和音乐家,纯洁如同孩童的前者,最终也成为了暴乱的牺牲品,而看破世事的后者,在目睹又一场罪行后,不得不与生活妥协,搬了家,如同不得不把那架钢琴调回十二平均律一样。

长镜头与场面调度

众所周知,很多新人和大师都喜欢用长镜头,但效果肯定大不相同。贝拉·塔尔作为公认的长镜头大师,在《鲸鱼马戏团》中,他的长镜头真正是在为作品服务,而非单纯地炫技。有些长镜头可能初看以为是在滥用,但细细一品,又能感受到长镜头所带来的细腻的情感体验。略微摇晃的镜头极具呼吸感,看似没有必要的沉默,行走,留白,其实都暗含深意。一句话总结就是:贝拉·塔尔的长镜头乍看冗长沉闷,实则情绪饱满并且富有张力,他的长镜头当真是为了艺术而技巧,而非为了技巧而技巧。况且长镜头作为一种技巧也是有使用门槛的,用不好了,节奏就会拖泥带水。
并且,拍摄长镜头对于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贝拉·塔尔在《鲸鱼马戏团》中展现出的调度能力堪称完美。和我一样的普通观众或许感受不到,但我想没人能否认,那个人们冲进医院打砸的镜头的牛逼——运镜与演员的调度恰到好处,让观众如同幽灵般地审视周围的环境,而人的行为似乎只是恰好发生而已。同时,没有说话声,呻吟声,只有打斗声,金属碰撞声和物品破碎声,这让这个镜头更加震撼人心——这样的拍摄手法,或者说是拍摄理念,让我不由得拍手叫好。

配乐

本片的情绪营造十分到位,长镜头当然有很大的功劳,但配乐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片中的钢琴曲,庄重肃穆又暗含忧郁,每一次响起都会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个人认为开头男主带着大家表演公转与自转那一段是本片中最富意趣的桥段。在动人的配乐中,镜头缓缓升起,房间中旋转的人们,真的就像是宇宙中旋转的星球。
鲸鱼第一次开放展览时,情绪忧郁深刻,却突然加入了一段欢快的爵士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莫名有趣。《拉基茨德进行曲》与小孩玩闹的搭配也很有意思,这里是全片最为嘈杂的一段,嘈杂到了令人不适的程度,正好营造了一种不安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暴乱做好了准备。可以说,《鲸鱼马戏团》中没有一段配乐是无意义的。

主题

看完电影后,我本以为这个寓言式的故事会暗含很强烈的政治隐喻。“鲸鱼”“王子”这些意象非常耐人寻味。
然而,在查资料时我发现贝拉·塔尔并不喜欢向电影中掺加政治元素,他直言:“政治是丑恶的。”所以,尽管电影中人们的这场悲剧式的暴乱正好与历史上匈牙利人民多次反抗失败相呼应,但我觉得与其称之为政治隐喻,不如说是精神象征,是贝拉·塔尔对匈牙利人民的解构的一部分。同时,这场失败的暴乱也是影片忧郁感的根源,它仅仅是因为一群人的不满和一个人的教唆而起,过程也只是胡乱地打砸。人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回顾贝拉·塔尔的电影生涯:《撒旦探戈》《鲸鱼马戏团》《都灵之马》等等佳作,无一不是把镜头聚焦于人民,体现他们的精神面貌。与黑泽明相同,贝拉·塔尔始终忠于这片土地和人民,堪称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总结

《鲸鱼马戏团》凭借巧妙的长镜头,完美的场面调度,寓言式的故事,扣人心弦的配乐营造了深刻忧郁的氛围。这无疑让这部黑白电影更加沉重,但,其中也暗含一种力量。正如标题所说,它既不黑,也不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
 
 
 
关于拯救的童话——《去月球》2023年度总结
JP
JP
闲散青年,爱技术与艺术
2021-2024 JP.

JP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 | 闲散青年,爱技术与艺术

Powered by NotionNext 4.1.1.